新闻动态
日均8万游客看“花花”,“熊猫警长”向丹黎用细心和耐心守护成都熊猫基地
发布日期:2025-10-18 09:58    点击次数:166

赵艺文 封面新闻记者 钟晓璐

10月2日清晨,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入口处已排起长龙。作为成都名副其实的“顶流”景点,这里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。

今年国庆邂逅中秋,8天超长假期点燃了游客看国宝的热情。基地面临日均近8万人的客流压力。人群中,一个藏蓝身影格外醒目——她是成都成华公安白莲池派出所民警向丹黎,基地的“熊猫警长”,她的身影活跃在园区的各个角落,用坚守筑牢节日安全防线。

成都成华公安白莲池派出所民警向丹黎

科学调度

实时守护游客安全

“智慧警务系统显示南门客流已达承载量60%,立刻增加S弯通道!”上午9时,基地入口处游客逐渐密集,向丹黎根据实时数据果断调度。屏幕上跳动的客流热力图、重点区域监控画面,构成了园区的“智慧指挥中枢”。这种“科技+警务”的模式,正是成都公安应对景区大客流的特色举措。

话音刚落,她已快步走到入口处,一边配合安保人员引导游客分流,一边检查硬隔离设施的稳固性,确保不留安全隐患。她时刻保持警觉,目光始终聚焦在游客的流动轨迹上。

“Officer, where can I see Huahua?(警官,请问去哪里可以看花花?)” 一对外国游客前来求助。向丹黎立刻切换到英语模式,精准指引路线后,还不忘细心告知最佳观赏时段和注意事项,外国游客竖起大拇指。

这份专业源自向丹黎涉外警务专业的扎实功底,更得益于她在成都大运会、世运会等国际活动安保中积累的实战经验。

多岗位历练

高能量女孩圆“警察梦”

1996年出生的向丹黎,2019年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毕业加入成都公安,历经巡警、户政、出入境等多岗位历练。2024年7月,她正式接过熊猫基地警务工作的接力棒。

刚入警的向丹黎,是前辈眼中的“十万个为什么”——出警时会追问处置流程,备勤时会研究法律条文,就连整理案卷,也会缠着老民警请教案件分析思路。

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一次抓捕行动让她印象深刻。正在巡逻时,她接到指挥中心呼叫:附近发现两名天网逃犯。她和三名同事立刻赶往现场,抵达后先询问宾馆工作人员,摸清嫌疑人藏匿的房间号,随后快速制定逮捕计划——由一名同事假装酒店服务员敲门,其他人则在门口做好突袭准备。

“开门的瞬间,我们几乎是同步行动,一人负责把守窗口防止嫌疑人跳窗,其他人迅速冲进去将嫌疑人控制住。”向丹黎回忆起当时的场景,眼神依旧明亮。

“事后复盘时才感到后怕,原本掌握的信息是两名嫌犯,可现场其实有四名男子,如果当时反应慢一点,后果不堪设想。”她说。

成都成华公安白莲池派出所民警向丹黎

“小事”不简单

每件事都关乎群众切身利益

2024年1月来到白莲池派出所担任社区民警后,向丹黎曾经历过一段短暂的“落差期”。没有了惊心动魄的案情,日常工作更多是调解处理纠纷、帮群众找遗失物、开展反诈宣传等“小事”,但她很快发现,这些“小事”其实一点都不简单,每一件都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。

有一次,两名游客在基地看熊猫时,一人不小心将另一人的手机挤掉在地,屏幕碎裂。双方从争执到互相指责,情绪越来越激动。向丹黎一边安抚两人情绪,一边调取附近监控还原事情经过,耐心讲解责任划分,可调解了一个小时,两人依旧不肯让步。还有一次,她花费三个多小时,从海量监控录像中找到群众丢失的背包,可群众却投诉她“工作效率低”,让她委屈得差点掉眼泪。

她主动向所里的老社区民警讨教经验,每天跟着他们出警,记录下不同纠纷的调解技巧,总结归纳出“耐心倾听找准核心诉求”“先稳情绪再讲道理”“理性应对不站队”等方法。她的工作笔记写满了各种场景的应对步骤,私底下,她还拉着朋友进行模拟,反复练习沟通话术,从语气语调到手部动作,都力求自然得体。

“这里游客多、关注度高,我穿上这身警服,不仅代表我自己,更代表成都公安的形象。”生活中大大咧咧的她,一到工作岗位就立刻切换状态,说话冷静平和,处理问题客观专业,哪怕遇到游客的误解,也会温和耐心地解释。

这个假期,当万千游客在熊猫基地留下欢声笑语时,向丹黎和无数公安民警一样,在岗位上度过节日,守护平安。

(图片由成华公安分局提供)